搜索家庭日记:
日记分类: 常用标签:

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历程

Public xiaoxi2010 写于 2011-08-09

  人的心理,从本质上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。儿童的心理是在周围环境提供的刺激下发生发展的。眼睛是接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器官。视障儿童是怎样接受外界刺激的?他们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?这似乎是常人普遍产生的疑问。

    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历程

  其实,视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普通儿童具有相同的规律。视障儿童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有残余视力,因此他们接受外界刺激的渠道比普通儿童少,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范围和数量都比普通儿童小,所以在生活、学习或是劳动中,常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与普通儿童不同的一些特点。但是在成长、发展过程中,他们也具有与普通儿童相同的本质特点。其共性大于个性。这就要求视障儿童的家长和老师针对其表现出来的特殊性,进行具体分析,区别对待,促使其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。

  视障儿童一生下来,和所有儿童一样,也需要得到长辈的抚爱,与同辈人进行正常交往。但在愚昧、落后的社会,“盲”被看成是上天的惩罚,许多盲婴儿即使有幸活下来,也常常逃不掉被遗弃的命运,低下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只能成为终身接受救济的残废。

  在文明进步的今天,视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受到教育。二百多年的盲人教育历史证明,在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系统的特殊教育的影响下,许多视障儿童的心理可以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,成为博士、学者、科学家。他们中的娇娇者,在多种领域作出了贡献,有的成为名医、音乐家、教授,也有的成为文学家和诗人。这一切都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和教育是视障儿童的决定条件。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,更是如此。作为特教工作者,在工作中,应针对视障儿童的缺陷,加以补偿,促使其趋于正常化,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。

  婴幼儿时期是很多器官逐渐成熟,很多机能迅速形成的时期,此时,应创造条件使视障儿童及早接受教育和训练,使他们的缺陷较早地,较好地得到补偿。同时在训练中,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,反对一切包办代替。只有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,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需要,才能加快缺陷补偿的进程,取得更好的效果。全文 摘自恒初宝宝疾病。

类别:宝宝成长历程 | 标签: 无标签


0 条评论
添加评论